国家宗教政策法规: 更多 >

讲座报道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首页 -> 学佛讲座 -> 讲座报道 -> 正文

心平法师开示《维摩诘所说经》第十四讲

  • 来源:

  • 日期:

    【2024-04-25 14:54:33】

  • 共阅:

    416次

       331日上午930分,心平法师在《谈心》学佛讲座开示《维摩诘所说经》第十四讲。

  本期讲座,心平法师进一步阐释了《维摩诘所说经》中的人间净土思想。

0.jpg

        “净土一词,通常是指佛国,一般认为,只有佛的国土才能清净无染。

  相对于清净的佛国净土,“秽土”则是凡夫所住的烦恼世界。三界有三苦,分别为苦苦、坏苦、行苦。苦苦,谓有漏五阴之身,性常逼迫,阴晴不定,名苦。又与苦受相应,即苦上加苦,故名苦苦。五阴者,色阴、受阴、想阴、行阴、识阴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。坏苦,谓乐相坏时,苦相即至,名为坏苦。即乐极悲生。坏苦是偶然出现的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。行苦,行苦者,即有漏之法,四相迁流,常不安隐故也。(四相,生相、住相、异相、灭相)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。

  在三界中,我们所在的欲界三苦俱全,色界只有坏行二苦,无色界只有行苦。具体到人生则细分为八苦:一、生苦,出生时的痛苦;二、老苦,即年老体弱的痛苦;三、病苦,即患病时的痛苦;四、死苦,即临死时的痛苦;五、爱别离苦,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;六、怨憎会苦,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;七、求不得苦,即所求不遂的痛苦;八、五阴炽盛苦,即五阴的作用炽盛,盖覆真性,故死了之后,复须再生,另一种说法是五阴炽盛即六根不净,身体不全。“离苦”便是佛教净土思想的根源,然而,要离苦谈何容易,世尊教化的世界名为“娑婆”,便是以缺陷多、苦难多而得名。

  人们由于对人间现实世界的种种失望与执着,才会将净土寄望在他方与未来的理想世界。例如阿弥陀佛的“极乐世界”,是因“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”而得名,是阿弥陀佛集合了所有十方佛国净土的优点,透过发愿与行愿所建设完成的佛土,历来众多的高僧大德皆鼓励大家一起发愿往生佛国净土。

  在这个角度看,对于人们来说,“净土”是一个遥不可及的“名词”,或是一个充满想象的“形容词”。直到大乘佛教的发展,才出现了具有“动词”功能的净土,得以将重点放在诸佛最初如何严净国土上,不再只是对比现实的缺陷,或把希望寄望在死后、他方与未来,而是“净”佛国土,把秽土转成佛的净土,在现实的人间完成净土的建设。其中以《般若经》与《维摩诘所说经》,为代表的经典。建立净土的立足点是众生。

  众生是正报,国土是依报,依报跟随正报,菩萨以众生为国土,以一切众生的安乐为净土。菩萨是为了成就众生才建设净土的,《维摩诘所说经》表达的最为直接,《佛国品》中,宝积长者子问佛陀:“佛的清净国土长什么样子呢?佛过去是如何建设净土的呢?”也就是问佛净土的因与果,佛陀的回答意有所指:“众生之类的菩萨佛土。”菩萨佛土是随着各种众生的需要而建,所以净土的形态也依众生而各有差异。

  换句话说,没有众生就没有佛的净土,众生是因,佛净土是果。由此可知,不只“离苦”是佛教净土思想的根源,从净土因果来看,人间的众生是净土的源头,知道了源头,便能追本溯源,一步步来建设人间净土了。

  怎样建设净土呢?从自我修行看,佛陀所说的苦、集、灭、道四圣谛,即是离苦得乐的解脱法。苦和集分别是世间法的果与因,灭和道分别是出世间法的果与因。四圣谛是围绕着“苦”来谈,佛陀要我们先知苦,开启智慧,生慈悲心,而后修道断苦因,亦即透过自我身心的修持,达成苦痛的解脱。同时,对于自我所辐射出去的自他与物我关系的苦,也都能一并的解除。在自我离苦得乐的当下,众生和环境世界也都得以清净。

  如何让我们的世界成为人间净土呢?依着《维摩诘经》的观点而行,关键在于使此世界的众生清净,要从生起广大的菩提心开始,即“四弘誓愿”:“众生无边誓愿度、烦恼无尽誓愿断、法门无量誓愿学、佛道无上誓愿成”,修四摄六度、自利利人的菩萨行,以成就众生来使国土清净。换句话说,有众生的地方,有菩萨实践佛法利生事业的地方,就是净土,那现实的人间就可以是“净”土,这是属于“动词”的净土,它不只是佛国净土的因,更是人间“净”土的原意,亦是《维摩诘经》净土的因行。

640.jpg

  讲座结束后,大家起身合掌感恩心平法师慈悲开示。

官方微信

Copyright©2009-2017 Bao tong temple All Rights Reserved. 宝通禅寺 版权所有

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鄂(2022)0000079

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452号 鄂ICP备10018908号-1
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549号    客堂电话:027-87884539    技术支持:武汉丰网